巍巍太行,浩气长存。坐落在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的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是我国唯一全面反映八路军抗战史实的大型革命纪念馆,记录了我们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的光辉历程。
“左权将军是牺牲在抗战中的八路军最高级别将领。在苏联学习时,左权写信给母亲,‘恐十年不能回家’‘将全力贡献革命’。然而直到牺牲,他都没能履行与母亲的‘十年之约’。”讲到左权将军的13封家信,讲解员声音哽咽,聆听讲解的40余位十四届北京市政协委员也早已潸然泪下。
9月11到14日,北京市政协委员第一期专题学习班走出北京,进一步探索深化学习形式,通过走进山西红色革命圣地,走进红色历史进行“情景式学习”,用心用情体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光芒,感受思想武装的力量。
学习,可以说是十四届北京市政协开局之年的第一关键词。
2023年是全面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也是十四届北京市政协开局之年。北京市政协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为主线,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组织推动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各界委员通过多种形式深入学习,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共二十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中共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上来,切实系好委员履职“第一粒扣子”。
“三个面向”精准对接委员学习
学习是人民政协的优良传统和重要任务,是筑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提升人民政协履职能力的宝贵经验和重要途径。
按照届首之年的特点,北京市政协党组高度重视委员学习工作,研究通过了《北京市政协2023年学习工作计划》,把政协学习工作与推进人民政协履职能力建设、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相结合,突出学习的政治性、理论性、统战性和时代性,丰富学习内容的时政性、知识性和知情性。
“面向新任委员,我们分三期举办了新任委员培训班,帮助新任委员了解了人民政协基本知识、履职方式和实践要求,为新任委员尽快投入政协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卢彦介绍。
面向全体委员,北京市政协与市委统战部共同举办了2023年度市民主党派和工商联领导班子成员、无党派人士、政协委员学习班,以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全面学习中央政协工作会议、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等重要会议精神,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凝聚共识,助力首都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主题进行深入学习。
“这次专题学习班的一个特点是,突出学习的主体是骨干委员。希望通过组织这次学习,使骨干委员先学一步、学深一层,进一步提高对委员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更好地带动全体委员学习。”卢彦在十四届北京市政协委员第一期专题学习班开班动员中提出。
同时,举办此次学习班还有另一层深意,就是深入探索在委员中开展沉浸体验式学习的有效方式与途径。
三个“面向”,既精准体现了对委员学习的全覆盖,也彰显了对不同类型的委员更具针对性、更加注重不同学习需求的学习安排。
据了解,此次专题学习班是本届以来北京市政协第一次大规模组织委员到外省市参加学习,开展异地情景式学习。事实上,在山西太行干部学院现场教学、影像教学、专题讲座、情景教学、激情教学相融合的学习过程,委员们深受太行精神的洗礼,也给委员们留下了深刻难忘的红色记忆,激发了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感。
正如北京市政协委员、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钟棉棉所说,走进红色太行,在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屯留抗大一分校旧址、黄崖洞保卫战板山防御工事遗址、前方鲁艺下北漳村旧址追忆先辈事迹,这是现场教学,也是内容丰富的党课、生动鲜活的实践课、高屋建瓴的理论课,真正感同身受地体悟到信仰的力量,更加坚定了初心使命。
“最震撼的是观看情景剧《太行山上》。”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胡澎说:“我们边走边转换场景,八路军、自卫队、民兵连、儿童团近在眼前,妇女们在地道里挑灯夜战,纺花织布,战士们挥舞大刀向敌人头上砍去,一幕幕场景发生在身边,震撼在心灵。情景教学让党的抗战史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变得鲜活生动,进一步领悟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学习中的“知”固然可贵,实践中的“行”更加重要。
在北京市政协委员、农工党北京市委会专职副主委江欣看来,有理论有实践,有目标有行动,知行合一,才能行走在实现梦想的路上。“我们要从‘知’上开始,在‘行’上落地,在‘合’上推动,在‘一’上发力,特别是作为政协委员和党派成员,更要以知行合一来践行责任使命,将精神的力量转化为新征程的担当作为。”这是江欣最深刻的学习体会,也是委员们的共识。
全方位、立体式、科学化
实现委员学习全覆盖
“学习活动开展以来,我们一直在思考,政协委员来自不同岗位,他们在本单位也会参加学习,那么在政协的平台怎么学才更有成效?”北京市政协学习委员会主任郭文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的这个问题,曾经是一个疑问句,如今已变为设问句,只是这个“回答”始终在不断地探索实践和完善之中。
如果说,此次情景交融的专题学习班只是北京市政协整个委员学习链条上的一环,那么,从这一环延展开去看,到目前为止,以北京市政协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为引领,主席会议集体学习、常委会会议集体学习、委员学习等相配套,通过“政协报告厅”专家作报告、召开委员学习座谈会、举办委员学习班、组织委员读书活动等,北京市政协今年开展了分类别、分层面、分专题的多种形式的学习,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科学化学习体系,实现委员学习全覆盖。
在学习品牌建设上,首当其冲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座谈会学习。按照市政协每季度学习工作安排,各学习座谈小组在委员自学的基础上,每季度围绕主题组织一次学习座谈活动。
“记得有一次关于‘国之大者’主题的学习讨论,当时这个主题已有权威解读,大家也有基本认识,再讨论似乎没有意义。”然而,通过学习座谈会的交流讨论,委员们发现,来自不同领域的委员们从不同角度的沟通,思想的相互碰撞与启迪,对如何自觉地从“国之大者”高度认识和推动首都发展,变得立体、丰满和具体。
“政协报告厅”学习品牌,是重点围绕中共中央决策部署、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和服务委员履职,分季度安排,选择报告会主题,邀请权威人士作报告,进一步满足委员深化学习的需求。
“在‘政协报告厅’学习中,最重要的是报告人的邀请。”郭文莉坦言,给委员们作报告的专家学者,一定是某一方面的权威专家,并且还需要讲起来生动易懂。
“政协报告厅”每一次的报告会,都要经过对报告风格与讲法的反复推敲与斟酌,对每一个报告人的选择也都要经过精心比较与筛选,最后才能敲定。正像委员们说的,每一场报告用“人气爆棚”和“收获满满”来形容毫不为过。
据介绍,今年全年“政协报告厅”计划安排10场报告。其中,聚焦每季度学习主题安排4场辅导报告;围绕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市政协年度重点协商议题、国际关系与外交策略等与履职相关、委员关注的内容,安排6场报告会,场场受欢迎,个个打动委员。
值得一提的还有互联网技术打破时间空间限制所带来的便捷性和及时性,让今天的学习变得更加“随时随地随想随说”。在北京市政协委员履职平台上,委员们无论身处何地,无论在自学中还是集体学习中,所有感悟都可以随时在线上平台发表自己的想法,线上线下相互交流与分享,委员们总能在不同的学习平台和方式中抒发感悟体会,同时委员们也总能找到“心灵为之一震”的时刻。
切实促进委员学习走深走实
尽管委员们的积极性都非常高涨,在理论学习基础上,还能不能再挖掘再深入?
这个思考的新突破,来自一位委员学习感受带来的启示。
原来,这位委员曾经聆听过“为人民服务”的报告,同样的主题,在延安听,跟在北京听,那种感觉大不一样。
“经过认真揣摩,得到的启示是,身临其境,在历史发生的地方、人物生活的地方学习,就更能使人设身处地融入其中,激发情感、触及心灵、深化认知。”郭文莉说。
事实证明,现场沉浸体验式学习是抓好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内化、转化的有效途径。北京市政协党组及时提出“注重学习基地建设,大力开展沉浸体验式学习”的要求,学习委员会将充分挖掘学习资源、充分利用学习资源作为突破方向,进一步探索沉浸体验式学习的行动也更加坚定。
此前,北京市政协与香山革命纪念地、中央新影等学习基地一起,为委员学习提供帮助。通过开展学习性视察,通过有针对性的考察实践活动增加委员学习体验。组织开展以党外委员为主体、以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为主旨的视察活动,帮助委员了解国家和首都改革发展取得的新成就……这些为开展现场沉浸体验式学习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为了更好地以学习增进思想共识,以学习引领履职实践,以学习提高工作质量,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习工作,有效挖掘利用学习资源,更好推动学习基地建设,拓展场景式学习,改进和提升北京市政协学习工作实效,卢彦率学习委员会“学习资源的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调研组6月25日至30日赴山西、贵州学习考察。
也正是这次调研,为专题学习班走进山西埋下伏笔。
“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这是委员们看到的抗日军政大学期间流行的学习标语;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这是委员们感受最深的教学原则;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这是委员们体会到的抗大精神。
……
正如北京市政协主席魏小东就北京市政协的工作提出过的“三个结合”,引导委员自学与组织专题学习相融合,把学习工作与回应委员关切紧密结合起来,增进委员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首都工作举措的理解、认同,更好知情明政;与政协履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寓学习于政协履职全过程,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的质量;与加强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委员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领悟好、实践好。
每一次学习,委员们说得最多就是“获益良多”“受益匪浅”。委员们深刻体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光芒,感受了思想武装的力量,并最终将学习的成果切实转化为履职实践,在助推首都发展中贡献力量。
(文/图 记者 包松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