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数字人大”建设:促进人大履职行权的创新发展
来源:中国网—数智中国 | 作者: | 发布时间: 2024-04-22 | 次浏览

导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和信息化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塑造了新的社会格局。这一浪潮也对国家治理体系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2021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意见》强调,要依托国家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建立全国人大综合性信息系统平台,优化整合各项工作应用系统;2022年8月,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印发了《江苏省“数字人大”建设行动计划》。全国以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人大”),作为中国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适应数字时代的需求,充分履行其立法、决定、任免和监督职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本文将探讨数字化对人大制度带来的意义和影响,分析数字时代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通过数字化和信息化手段,推动人大制度的现代化,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的创新和发展。

一、“数字人大”建设的意义

(一)促进人大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数字人大”的建设不仅仅是技术的应用,更是提升决策质量和民主程度的重要路径。通过数字化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全面、准确地了解社会问题的本质和趋势,为立法和政策制定提供更有力的支持。此外,通过在线民意调查和反馈机制,实现广大民众对决策的参与,增强决策的民主性和透明度。数字技术的应用,例如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能够提升决策效率,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社会挑战。

(二)提升人大代表的履职能力和参与度

“数字人大”的建设为人大代表提供了更多工具和资源,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履行职责。代表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更广泛地听取选民的声音,更好地了解选民的意见和需求。数字化还提供了在线培训和知识分享的机会,帮助代表提高专业水平,更好地参与立法、监督和代表工作。数字技术的应用,例如虚拟会议和在线表决系统,使代表能够更便捷地参与决策过程,履行代表人民的使命。

(三)推动监督工作的现代化和智能化

“数字人大”的建设是深化人大依法监督的关键一步。数字技术可以被广泛用于政府部门的资源管理、政策执行和公共服务提供。利用数字技术对政府工作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和疏漏,确保政府依法行政,增强监督的有效性。

二、“数字人大”与履职行权的深度融合的现状和问题

(一)数字技术在人大履职中的应用现状

当前,“数字人大”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各级人大已经开始使用数字化工具和信息系统,例如数字化会议记录、预算联网监督和代表履职系统等。这些工具的引入使得工作更加便捷和高效。部分地区已经开始运用大数据来收集、整理和分析各种社会问题和民生需求的数据。这一技术为人大的决策提供了更为全面、深入的信息基础,有助于制定更科学、更具针对性的政策。也可以通过实时数据监控社会动态,更快速地响应民生问题,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二)深度融合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1.数据安全与隐私问题

一方面,随着“数字人大”的建设,大量敏感数据被收集和传输,存在着数据泄露的风险,黑客入侵、恶意软件和内部数据滥用可能会导致敏感信息的泄露,损害国家安全和个人隐私。另一方面,“数字人大”建设中,人大系统需要权衡数据的共享与隐私保护,如何确保公众的个人隐私不受侵犯,同时又能够充分利用数据支持人大决策,是一个复杂的技术和法律难题。

2.技术普及与数字鸿沟

一方面,在一些偏远地区,网络覆盖和技术设备供给不足,导致代表无法获得使用数字工具的机会,影响了他们的履职能力。另一方面,人大代表的年龄差异和数字素养的不均衡也是导致数字鸿沟的原因,一些年长的代表可能不熟悉现代技术,需要额外的培训和支持来适应“数字人大”建设。

3.管理体制与法律法规不适应

一方面,传统的管理体制可能无法适应数字时代的需求,政治体系的繁琐程序、决策机构的僵化结构有可能阻碍了“数字人大”建设的高效运作。另一方面,法律法规的制定速度通常较慢,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可能导致法规滞后,如何确保“数字人大”建设在合法的框架内运行,同时保持灵活性和创新性,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三、“数字人大”与履职行权深度融合的路径和策略

(一)建设“数字人大”的基础设施和平台

1.统一建设数据运营中心

为了确保数据中心的长期可持续性,应建立专项基金或合作伙伴关系,吸引私人投资,分担建设和维护成本。同时,实施严格的数据安全措施,包括加密、访问控制和定期安全审查,以防范数据泄露和黑客攻击,制定应急预案和灾难恢复计划,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最后,利用最新的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提高数据中心的效率和性能,采用虚拟化技术来降低硬件成本和能源消耗。

2.开发数字议事平台与信息系统

一方面,提供人大代表培训计划,帮助他们更好地利用数字议事平台,建立在线支持中心,解答代表在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同时,制定统一的信息系统互操作性标准,确保不同系统能够互相集成和共享数据,避免信息孤岛。另一方面,建立多层次的信息安全措施,包括身份认证、防病毒保护、入侵检测系统等,以保护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二)推动数字技术与人大履职行权深度融合

1.强化数据驱动的政策建议

为推动数字技术与人大履职行权的深度融合,首要之策是建立高效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机制,整合各领域的数据,以为政策制定提供全面支持。同时,应制定明确的数据治理法规,以规范数据的收集、使用和共享,确保数据和隐私安全。最后,着力培养人大代表的数据分析能力,通过提供培训和支持,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提出基于数据的政策建议,从而更好地服务人民。

2.加快电子投票与会议改革

数字技术的应用还包括电子投票与会议改革。首先,必须建设安全可信的电子投票系统,采用多重身份验证和防欺诈技术,以确保投票的公平和合法。此外,为提高会议效率和代表参与度,应促进虚拟会议的发展,提供远程参会工具,使代表能够更便捷地参与决策。最后,建立在线投票监督机制,以增加投票过程的透明度,维护选举的公平性和合法性。

3.推进“互联网+监督”的民意表达

建设在线监督平台,以提供公开透明的渠道,让公众参与监督工作,举报不正当行为。同时,利用社交媒体和数字调查等工具,积极收集民意和建议,增加公众参与政策制定的机会。最后,着重加强公众的数字权益教育,通过数字素养培训,增强公众在数字时代的权益意识,以实现更加有效的民意表达。

(三)加强数字素养培训与意识普及

1.提升公务人员数字化能力

要制定个性化、特色化、简明易懂的培训计划,来实现公务人员所需的数字技能,包括数据分析、数字沟通、信息安全等;要将培训与实际结合,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轨的问题,不断深化对“数字人大”系统的理解与把握,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资源共建和信息共享,促进“数字人大”系统之间的融汇贯通、上下衔接,从而提高整体数字化能力。

2.加强人大代表数字素养培训

要建立全面的培训计划,来提升人大代表的数字素养,覆盖数据分析、信息安全、数字政策等领域,以满足不同代表的需求;要丰富培训资源,包括提供教材、在线课程和专家讲座,帮助人大代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字技术;要定期评估培训效果并根据反馈进行改进,确保代表的数字素养的不断提高。

3.加强公众数字教育

要推广数字教育,提高公众的数字素养,包括基本的数字技能和信息素养;要开发用户友好的数字平台,让公众更容易参与人大决策、监督工作和提供反馈;要利用好社交媒体等渠道,鼓励公众与人大互动,表达意见和建议,听取更广泛的民意表达,促进“数字人大”建设的成功实施。

(四)完善管理体制和法律法规

1.加快政策体制改革

“数字人大”的建设要求对人大的管理体制进行审视和改革,以适应数字时代的需求。一方面,要简化决策程序,通过借鉴数字化决策支持系统,使政策决策更加迅速和灵活。另一方面,应重新评估机构设置,推动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以便更好地支持“数字人大”的建设和运行。

2.加快法律法规的更新和制度

建立专门的法律机构或委员会,负责跟踪和评估数字化领域的法律需求,与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合作,深入研究数字技术的应用和影响,以提出相应的法规建议。同时,为了适应数字时代的需求,设立专门的法规审批机构,缩短法规的制定周期,确保法规能够及时发布并立即执行。

3.提高法规的灵活性

制定法规时应注重灵活性,以便在需要时进行调整和修改,也可以考虑允许根据具体情况做出适度的变化,以满足“数字人大”建设的不同阶段和需求。另外,“数字人大”的建设可能涉及全新的技术和模式,所以制定法规时应积极探索新的法律框架和机制,以适应数字时代的创新。

综上所述,新时代面临的新挑战,仅靠传统的工作模式和手段是不够的,需要突破思维定势、克服路径依赖,强化数字化思维,通过不断深化数字化改革,推动数字化技术与人大履职行权深度融合。

结语

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人大”将继续发挥更大作用。中国在新时代数字发展过程中因活跃的数字市场和庞大的网民数量而具有独特的背景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根据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人大的履职行权理应把握数字技术发展的时代脉搏,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前提下,依托数字技术促进人大履职行权的创新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新征程上作出新的贡献、创造新的业绩。